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權(quán),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guān)的明朝將領(lǐng)吳三桂投降清廷。
清朝天子位序為:
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在位時間1616年——1626年,清朝第一位天子。
清太宗-皇太極(先稱汗后稱帝):在位時間1627年——1642年,清朝開國天子。
清世祖-順治天子:在位時間1643年——1661年,清朝進關(guān)第一位天子。
清圣祖-康熙天子: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清朝進關(guān)第二位天子,清朝第四位天子,撤除三藩,鏟除沙皇俄國勢力,平定準葛爾叛亂。
清世宗-雍正天子:在位時間1723年——1735年,康熙天子第四子。
清高宗-乾隆天子:在位時間1736年——1795年,雍正第四子,清朝第六位天子。
清仁宗-嘉慶天子:在位時間1796年——1820年,乾隆第十五子,鏟除了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和珅。
清宣宗-道光天子:在位時1821年——1850年,嘉慶天子第二子,清朝唯一嫡宗子身份繼續(xù)王位的天子。
清文宗-咸豐天子:在位時間1851年——1861年,道光天子第四子,在位時期參加和彈壓過太平天國起義,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簽訂了數(shù)宗不同等條約。
清穆宗-同治天子:在位時間——1862年——1874年,咸豐天子唯一的兒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既慈禧。
清德宗-光緒天子:在位時間1875年——1908年,甲午戰(zhàn)爭中主戰(zhàn),大力支持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后遭慈禧囚禁,直到往世。
宣統(tǒng)天子:在位時間1909年——1912年,清朝末代天子,封建王朝最后一個天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天子。
清朝的歷代天子的順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文宗嘉慶,宣宗道光,咸豐,同治,德宗光緒,宣統(tǒng)。
1、努爾哈赤;
2、皇太極;
3、福臨(順治);
4、玄燁(康熙);
5、胤禛(雍正);
6、弘歷(乾?。?;
7、永琰,后改顒琰(嘉慶);
8、綿寧,后改旻寧(道光);
9、奕詝(咸豐);
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緒);
12、溥儀(宣統(tǒng))。
天命天子努爾哈赤,清太祖,
天聰天子皇太極,清太宗
順治天子,福臨,清世祖
康熙天子,玄燁,清圣祖
雍正天子,胤謓,清世宗
乾隆天子,弘歷,清高宗
嘉慶天子,永琰,清仁宗
道光天子,綿寧,清宣宗
咸豐天子,奕詝,清文宗
同治天子,載淳,清穆宗
光緒天子,載湉,清德宗
宣統(tǒng)天子,溥儀,清遜帝
清朝天子的屬相:
1、努爾哈赤:羊
2、皇太極:龍
3、順治:虎
4、康熙:馬
5、雍正:馬
6、乾?。和?/p>
7、嘉慶:龍
8、道光:虎
9、咸豐:兔
10、同治:龍
11、光緒:羊
12、宣統(tǒng):馬
在這12個天子中,“二羊虎兔三龍馬”,皆在這五種屬相內(nèi)。
清朝天子排列順序為: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
1、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在位時間: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在位11年);
2、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在位時間: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18年);
3、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在位時間:1643年10月8日-1661年2月5日(在位18年);
4、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5、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在位時間: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13年);
6、愛新覺羅·弘歷(乾?。?,在位時間:公元1736年登基(在位60年);
7、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在位時間:公元1796年登基(在位25年);
8、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在位時間:1820年10月3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0年);
9、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在位時間: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在位11年);
10、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在位時間: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在位13年);
11、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在位時間: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34年);
12、愛新覺羅·溥儀(宣統(tǒng)),在位時間:公元1909年登基(在位3年)。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享國268年。在這268年里,從努爾哈赤到末代天子溥儀,先后有十二位帝王統(tǒng)治這個泱泱大國。
清朝天子按時間排列為:進關(guān)前:努爾哈赤,皇太極;進關(guān)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共12帝。一,努爾哈赤(太祖),年號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二,皇太極(太宗),年號天聰,1627年登基,在位10年。三,福臨(世祖),年號順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四,玄燁(圣祖),年號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五,胤禎(世宗),年號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六,弘歷(高宗),年號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七,永琰(仁宗),年號嘉慶,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八,綿寧(宣宗),年號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九,奕寧(文宗),年號咸豐,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十,載淳(穆宗),年號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十一,載恬(德宗),年號光緒,1875年登基,在位34年。十二,溥儀 ,年號宣統(tǒng),1909年登基,在位3年。擴展資料:最后的王朝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zhuǎn)進了民主革命時期。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脫離了明朝的統(tǒng)治;固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zhàn)爭。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個月后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guān)內(nèi)的統(tǒng)治。世祖順治天子在位的十幾年里,清朝的統(tǒng)治者一直忙于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余氣力。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進緬,消滅了明朝最后一支氣力,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圣祖。康熙天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子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fā)展最快的一段時期??滴踔?,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天子統(tǒng)治的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進步,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壯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嘉慶天子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tǒng)治上一直延續(xù)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進了緩慢發(fā)展的階段。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jīng)開始進進中國的經(jīng)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其后中國的大門便被洞開,被迫簽訂了很多不同等條約,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清朝的實力幾近崩潰。咸豐帝死后,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協(xié)助下正法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tǒng)治,不中斷的割地賠款。隨著清政府統(tǒng)治的日益衰落,一些愛國的進步人士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其中,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qū)國父孫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歷程。1905年,孫先生團結(jié)世界各地的革命氣力,成立了"同盟會"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1911年,武昌發(fā)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公布支持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wǎng)-最后的王朝清朝簡史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wǎng)-清朝天子世系
按照時間來排列,清朝十二位后金大汗與大清天子的順序如下:1、清太祖高天子:努爾哈赤(1559-1626)2、清太宗文天子:皇太極(1592—1643)3、清世祖章天子(順治):福臨(1638—1661)4、清圣祖仁天子(康熙):玄燁(1654—1722)5、清世宗憲天子(雍正):胤禛(1678—1735)6、清高宗純天子(乾隆):弘歷(1711—1799)7、清仁宗睿天子(嘉慶):颙琰(1760—1820)8、清宣宗成天子(道光):旻寧(1782—1850)9、清文宗顯天子(咸豐):奕詝(1830—1861)10、清穆宗毅天子(同治):載淳(1856—1875)11、清德宗景天子(光緒):載湉(1871—1908)12、清遜帝(宣統(tǒng)):溥儀(1906—1967)擴展資料: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進關(guān)后共傳十帝,國祚276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guān)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lǐng)清軍進關(guān),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tǒng)治者。軍事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quán)。后又平定三藩之亂、同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涤呵呦驂咽?,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同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tǒng)治者將新疆和西躲納進版圖,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回流政策。終極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完整。但是封建獨裁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獨裁、閉關(guān)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鴉片戰(zhàn)爭后多遭列強進侵,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統(tǒng)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jié)束。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朝(中國歷史朝代)
大清帝國共一共存活了296年,一共有十三位天子。分別是塔克世、清太祖、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00:00/00:4770%快捷鍵說明空格:播放/暫停Esc:退出全屏↑:音量進步10%↓:音量降低10%→:單次快進5秒←:單次快退5秒視頻統(tǒng)計信息Videourl:Videovolume:Videotime:Duration:DroppedFrames:Resolution:x[x]按住此處可拖拽不再出現(xiàn)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視頻統(tǒng)計信息快捷鍵說明歷史冷知識
清朝歷代天子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進關(guān)后的第一位天子。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tǒng)治基業(yè)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鑒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留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jié)。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往世后,轉(zhuǎn)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然回依禪門的天子。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同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guān)心民生的好天子。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滴?1年,45歲的胤禎繼續(xù)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xiàn)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發(fā)揮抱負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yè)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chǔ),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盡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tǒng)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yè)績來,究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nóng)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躲家。清宮字畫大多是他收躲的,他在位期間編輯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shù)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侈,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nóng)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大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終極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熟悉,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往。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進關(guān)后的帝六代天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進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zhàn)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jié)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同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中斷,事必躬親,但內(nèi)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fā)。相繼而來的又有英法聯(lián)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并不任戰(zhàn),“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于是沉湎于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往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彈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nóng)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天子都沒多大關(guān)系。當時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天子,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看。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天子,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抹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沿。
10、宣統(tǒng)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zhuǎn)《我的前半生》。
宣統(tǒng)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侍蠛湍┐熳有y(tǒng)的名義頒發(fā)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quán)“滿洲國”執(zhí)政。日軍戰(zhàn)敗后被服,經(jīng)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xié)委員。
11、努爾哈赤(進關(guān)前的天子)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空運報價 海運價格,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lǐng)八旗子弟轉(zhuǎn)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chuàng)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同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fā)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yè)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往。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進關(guān)前的第二位天子)
愛新覺羅?;侍珮O,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侍珮O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同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guān)東一統(tǒng)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動。經(jīng)過松錦兩次決戰(zhàn),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guān)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山河岌岌可危?;侍珮O博覽群史,心胸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yōu)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yè),下啟清代一統(tǒng)之宏圖”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他促死于清軍進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后,慈禧發(fā)動政變,誅殺肅順,終于實現(xiàn)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獨中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很多國家科技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布滿權(quán)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fā)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發(fā)揮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顧,終于釀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進關(guān)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tǒng)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進關(guān)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進關(guān)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慈禧雖非天子,卻獨中斷朝綱,也被列進。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zhuǎn)進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云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進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天子,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天子的死因
——據(jù)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進關(guān),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shù)天子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么,這些天子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tǒng)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jīng)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表樦问哪?,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海運報價 國際快遞,終日郁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養(yǎng)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shù)次發(fā)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jié)”“日日不能釋然于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收留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往南苑行圍,時值天冷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冷”,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yǎng)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時病情忽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公布四子胤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jié)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天子,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后,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進到政務中往,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憊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調(diào)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fā)冷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余。五月間一度好轉(zhuǎn),玄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guān)。這場將近一年的冷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ㄋ漂懠玻?,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圓明園。
對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死后的三天內(nèi),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guān)。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羽士的。言:“皇考萬幾余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qū)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羽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nèi)、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yǎng)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羽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羽士的重視態(tài)度與乾隆果中斷的驅(qū)道行動聯(lián)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guān)。
弘歷帝(乾?。?/p>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于上風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chǔ),有一定的統(tǒng)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jīng)驗,所以極為順利把握了政權(quán)。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yǎng)。從雍正十三年玄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yè)穩(wěn)定,政績卓著,其條件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愛好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yǎng)心殿中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jīng),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后仍日居書室,冷暑罔聞。琰經(jīng)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為后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chǔ)。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nèi)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往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nèi)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預備往木蘭圍獵,在往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后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于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于大內(nèi)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仲春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jié)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越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昭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為皇太子,并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guān)于旻寧死于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中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zhí)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lǐng)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zhàn)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愈來愈重,熱河行宮不中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fā)嚴重,于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于死在避暑山莊內(nèi)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quán),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tǒng)治。
載淳于十一年玄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儀式。
兩宮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回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經(jīng)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天子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于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nèi)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于天花,有的說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說他死于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jù)《桃花圣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仲春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人著述,皆謂太后縱帝游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于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回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仲春,帝得痘癥,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zhí)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端某劇分休d:“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內(nèi)毒,而醫(y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天子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地說明了同治天子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這件事與同治天子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由于西太后專權(quán),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jiān)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jiān)夜間常出沒于宮禁森嚴的大內(nèi),至整夜不回,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xiàn)。
實在。同治天子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天子“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具體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旬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仲春初五日酉刻死往前后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實了載淳最后死于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yī)研究院和北京醫(yī)院的有關(guān)專家教授,對同治天子的病情發(fā)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jié)論仍以為同治天子死于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儀式于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儀式。這時慈禧才“交權(quán)”并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后終于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后,載湉被囚瀛臺。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身體越發(fā)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門內(nèi)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收宮,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后落了個傀儡天子,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fā)熱,胃病時作,大婚前經(jīng)常遺精而使“腎經(jīng)虧損太甚”,接著腦叫、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后,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忽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進春以后更為嚴重,宮中御醫(y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yī)陳秉鈞和曹元恒進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fā)出電文:“進春以來皇上圣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y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y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y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y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慈珶o。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庇纱俗C實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進十月,光緒天子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委曲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后“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蓱z,馬上命太監(jiān)扶轎送回瀛臺。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fā)布上諭,急調(diào)名醫(y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fā)出往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臺涵元殿,享年38歲,死于肺病。
溥儀(宣統(tǒng))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溥儀一生的經(jīng)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guān)于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癥病逝于北京。
參考資料:
清朝作為我們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開始至1912年結(jié)束,共存在276年,同時人們常說清朝十二帝,那么他們都是誰?
清朝作為女真部落的政權(quán),最初由努爾哈赤領(lǐng)導建立的,在1616年建立后金,而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所以大清應該是從1636年開始計算,可是這時明朝依然存在,還沒有滅亡,清朝也還在關(guān)外,直到1644年山海關(guān)的將領(lǐng)吳三桂投降,放大清進關(guān),明朝也才終極結(jié)束。進關(guān)的第一位天子是順治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福臨,可是這位天子寵愛董鄂妃,但是董鄂妃得天花往世后,有人說他皈依空門,也有記載他是得天花駕崩,而孝莊將年幼的康熙扶上皇位,康熙在位時勤勤懇懇,滅葛爾丹,平吳三桂,使得清朝出現(xiàn)一段繁榮期,他也是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后來出現(xiàn)九子奪嫡,終極四阿哥獲勝,成為雍正帝,雍正帝在位時間較短,他的兒子也就是乾隆帝繼續(xù)皇位。乾隆帝是實際掌權(quán)最長的一位天子,他當了60年的天子,還當了3年零4個月的太上皇,駕崩之后嘉慶帝取代他。嘉慶帝立即便抄了和珅的家。后來便是道光帝,道光帝在位時便是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但是終極也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我們被迫簽署《南京條約》。道光天子之后便是咸豐帝,咸豐帝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跟隨著慈禧出逃承德,圓明園被搶劫一空,自己也死在了外面,之后便是同治帝,出現(xiàn)短暫的和平,歷史上叫同治復興,而他之后便是光緒帝,光緒帝的妃子珍妃被慈禧命人扔進井中,他之后便是宣統(tǒng)帝,也就是末代天子溥儀,清朝也終極在宣統(tǒng)帝的退位中結(jié)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lián)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