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Damir Yusupov 圖片來源:ZUMA Press
8月15日,烏拉爾航空U6178航班從莫斯科飛往烏克蘭辛菲羅波爾時,在起飛后不久遭遇鳥擊,雙發(fā)迫降,所幸無人傷亡。在起降階段遭遇鳥擊對飛機來說非常兇險,而由鳥擊導致發(fā)動機雙發(fā)失效可以說是最危險的一種可能性了。這次成功的迫降不由讓人想到十年前被稱之為“哈德遜河奇跡”的全美1549航班事故。
“苞米地奇跡”
由于飛機失事就在機場附近,且由于成功迫降無人傷亡使得還原事故比較容易。烏拉爾航空U6178航班載有7名機組與226名乘客,機型為A321。從茹科夫斯基機場起飛后,剛剛爬升到750英尺(約250米)高度就遭遇鳥群發(fā)生鳥擊。
從FR24上的數(shù)據(jù)來看,鳥擊發(fā)生時飛機的速度只有143節(jié),剛剛超過A321的常見V2速度(離地速度),可以說飛機剛剛離地沒多久,就遭遇了鳥擊。143節(jié)的速度,750英尺的高度,雙發(fā)失效,要速度沒速度,要姿態(tài)沒姿態(tài),要高度沒高度,連緊急返航的余地也沒有,稍有不慎飛機就會失速墜毀。
圖:烏拉爾航空客機迫降農(nóng)田 圖片來源:mchs
由于剛起飛就遭遇鳥擊且飛機態(tài)勢極為不利,留給機長的決策時間非常短暫,稍有猶豫就會損失本已不多的能量,進而機毀人亡,這種情況下飛行員根本沒有翻QRH手冊的時間。幸好茹科夫斯基機場地處莫斯科郊區(qū),而且其跑道盡頭為大片苞米地而非建筑,使得飛機得以迫降而保持機身整體完好,僅有10人受傷。
從現(xiàn)場圖片來看,迫降之后的A321機身非常完整,僅有發(fā)動機在沖擊力下發(fā)生脫落。從飛機上旅客在迫降中拍下的視頻來看,飛行員在迫降中操控非常穩(wěn)定,下降速率猶如在正常降落中,若非迫降時的巨大沖擊,真會讓人認為這是一次正常的降落。當然廣闊平坦的苞米地和松軟的土壤在這次成功迫降中也起了重要因素,可以說沒有比這更理想的迫降地點了——除了跑道。英雄飛行員技藝嫻熟,決策果斷挽救了230多條生命之外,或許還得感謝下60年前赫魯曉夫大力推廣苞米種植,留下了這么一片苞米田讓飛機得以迫降。
圖:赫魯曉夫的苞谷田在60年后依然庇護著俄羅斯人民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wǎng)
哈德遜河奇跡還是涅瓦河奇跡
由于這起空難與2009年哈德遜河奇跡極為相似,都具有起飛不久就遭遇鳥擊、雙發(fā)失效、無人死亡的特征,使得媒體將其稱為“哈德遜河奇跡第二”。然而世人皆知“哈德遜河奇跡”,卻不知“涅瓦河奇跡”。真要論輩分,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跡”應該稱為“涅瓦河奇跡第二”。
1963年8月21日,一架嶄新的圖124從塔林起飛飛往莫斯科,機長是年僅27歲的維克多莫斯托赫。然而起飛后沒多久,年輕的機長就遇到了35年后中國同行一樣的情況(1998年東航586航班緊急迫降事件):飛機起落架收不起又放不下。
按照程序自然是要立即解決這個問題,并進行降落的,然而起飛后不久塔林機場天氣就開始惡化,只能選擇到附近的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機場進行處置。列寧格勒機場在跑道上鋪沙子和泡沫來防止飛機迫降時起火,而機組也在嘗試將起落架強行放下。前蘇聯(lián)機組強行放下起落架的手段非常的“戰(zhàn)斗民族”:隨機工程師在飛機地板上用切割機切出一個口子,再用拖把捅起落架試圖使其放下。
由于油量計故障,機組一直以為飛機還有燃油,一直在空中盤旋試圖搶救下飛機放下起落架,以至于直到發(fā)動機停車時,才意識到?jīng)]油了,然而這時候距離機場還有20公里,無論如何都飛不到機場。于是27歲的莫斯托赫做出了和58歲的薩倫伯格(哈德遜河奇跡的機長,也稱薩利機長)一樣的選擇:河面迫降。紐約有哈德遜河,而列寧格勒也有涅瓦河,于是機長莫斯托赫在列寧格勒的市民圍觀之下迫降在市中心的涅瓦河上,還差點撞到了一艘拖船。迫降成功后旅客并沒有跳上船,而是讓船拉著飛機靠上岸后再下飛機,旅客無人傷亡。
資料圖來源:GuidetoPetersburg.com
圖:以涅瓦河上的奇跡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畫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wǎng)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lián)運 |